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观察家 >

【观察家】吴军林: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全球文旅融合”机构和世界级“论坛、会议”平台出现

时间:2025-07-13来源:世界酒店联盟 作者:2013newworld
  

【编者按】:本文作者作为著名文旅专家、联合国经社部世界酒店联盟主席、文旅国际峰会暨世界酒店论坛组委会主席和几个重要平台的创始人,在“2025文旅国际峰会暨第十八届世界酒店论坛”和“第十七届五洲钻石奖颁奖盛典”活动将于7月24—25日(中国海口)隆重举办之前,写了这篇文章进行积极呼吁:文化和旅游融合投资是最轻巧和最有价值的投资,它有别于一系列“重资产”投资运作,建议国家宜长期性地从现实角度出发予以多多重视。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国家文化安全也随之成为各国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中西方在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发展重要性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却共同指向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地位。构建以“全球文旅融合”联盟、商协会机构和世界级“论坛、会议”平台为支撑的文化传播体系,既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

图片

一、中西方视角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性差异与共识

中西方文化传统、发展阶段和国际定位的不同,导致双方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从西方视角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社会既对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抱有好奇,又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存在警惕。部分西方国家将文化视为意识形态竞争的工具,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可能冲击其主导的价值体系,因此常以“文化渗透”、“软实力扩张”等标签审视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这种认知本质上是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误解,也反映了西方在文化领域的长期霸权思维。

从中国视角出发,国家文化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文化安全不仅意味着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完整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更在于确保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话语权和定义权。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格局中,中国优秀文化曾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当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变革,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只有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防线,才能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精神和灵魂支撑,避免在文化认同上出现混乱和六神无主,防止外部文化干预对国家政治治理和社会民生稳定造成冲击。

尽管存在认知差异,中西方在文化的战略价值上仍存在共识: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载体。无论是西方通过好莱坞电影、诺贝尔奖项评选、流行音乐传播价值观,还是中国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增进国际理解,都印证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可替代性。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发展,正是要在维护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这既是对自身发展负责,也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

二、扶持民间社团平台,占领全球文化高地与塑造影响力形象

在全球文化格局中,“文化高地”的争夺不仅依赖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更需要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民间社团机构以其灵活性、贴近性的特点,能够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政府外交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中国应大力扶持和培育民间社团举办各类论坛、峰会、大会,通过这些平台构建多层次的文化对话机制,主动占领全球文化传播“高地”,塑造积极的国际影响力形象

图片

民间社团举办的文化活动具有更强的亲和力与渗透力。相较于政府间的正式外交,民间组织的交流更易打破意识形态壁垒,以平等、互动的方式促进文化理解。例如,近年来中国民间社团组织的“非遗展演”、“民俗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具体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让海外民众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远胜于生硬的政治说教和理论灌输。同时,民间社团能够精准对接国际社会的文化需求,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设计交流项目,提高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全球格局下,“影响力形象”的塑造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先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工程如“孔子学院”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民间社团的世界级论坛、峰会和国际奖项评选等平台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文化议题的讨论,发出中国全民族的声音。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中国民间社团和强大联盟机构可以邀请全球学者、企业家、媒体人等多方参与,围绕文化传承、文明互鉴、文旅融合等议题展开对话,在交流中传递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先进发展智慧,逐步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话语体系和文化统领规则。

图片

三、世界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与国家文化安全空间的构建

文旅融合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新形态,也是构建国家文化安全氛围和空间的重要路径。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亿人次的流动交互,为不同文化组群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天然载体;而文化则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新时期,世界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提供了历史性绝佳机遇。

未来二三十年,将是全球文旅产业重构的关键时期。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文旅产业的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和民间机构领袖需抓住这一机遇,将“文旅融合”与“会议经济”作为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世界遗产论坛”等,将中国的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产品中,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底蕴;另一方面,以“会议经济”为依托,通过举办国际性论坛和会议吸引全球目光,形成“以会促旅、以旅兴文”的良性循环,扩大中国文化最大限度的辐射范围。

图片

文旅融合与会议经济的发展,能够为中华文明与西方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搭建平台,进而生发出人类真正需要的“国家文化安全”氛围。“文化安全”并非封闭的“文化孤岛”,而是在开放中实现的动态平衡。通过广泛的文旅活动和高端国际会议,中国可以与西方在文化理念上寻求共识,例如在环境保护、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形成共同价值观,同时展现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永恒智慧,为解决全球文化冲突提供“中国方案”。这种基于共识的文化安全空间,既能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又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四、数据与案例:论坛、会议平台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催生与裂变”价值

历史与实践证明,世界级论坛、会议平台对国家文化安全和国际影响力具有“催生与裂变”的巨大价值。这些平台不仅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更是文化理念传播、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场所,能够在短时间内聚焦全球注意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辐射效应,价值非常

 

达沃斯论坛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国际会议之一,自1971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球政商领袖讨论世界经济与社会议题的“思想实验室”。每年有超过2500名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嘉宾参会,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企业CEO等,其发布的年度报告、倡议声明往往能引导全球舆论走向。达沃斯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议题的讨论,更在于其背后的西方价值观传播(瑞士达沃斯小镇已经称为一个经济与文化发达城市)。通过论坛的议程设置和嘉宾构成,西方的自由市场、个人主义等理念被包装为“普世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球的政策走向和文化认知。这一案例表明,世界级论坛能够成为文化理念“裂变”的核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安全产生牵引带动效果和深远影响。

博鳌亚洲论坛则是中国主导的首个综合性国际论坛,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成为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对话平台。论坛每年吸引约2000名代表参会,涵盖亚洲及其他大洲的政商学界人士,议题涉及经济合作、区域一体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在亚洲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更成为中国展示文化自信的窗口(博鳌小镇已经成为一个累计完成投资几百亿元人民的会议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热点地区)。论坛期间举办的“亚洲文化和旅游部长级圆桌会议”、“国家非遗展示”等活动,让亚洲各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了“亚洲文化和旅游共同体”的构建。数据显示,博鳌亚洲论坛自举办以来,中国与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项目增长了300%,旅游互访人次年均增长15%,充分体现了博鳌亚洲论坛对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

 

在文旅行业,联合国经社部世界酒店联盟、国际旅游与酒店联合总会、世界杰出女性领袖联盟、文旅国际峰会暨世界酒店论坛组织、世界华人协会和中爱国际文旅集团等单位支持和主办的“世界酒店论坛”、“文旅国际峰会”和“五洲钻石奖颁奖盛典”等活动同样展现了平台的文化价值。“世界酒店论坛”自2008年起已举办17届,累计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酒店旅游业领袖、文旅行业企业家及专家参会,其连续几年发布的《世界酒店•军林报告》曾成为酒店旅游行业理论标杆。该“论坛”不仅推动了全球酒店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交流合作,更将“酒店作为旅游文化载体”的理念深入人心。例如:中国民族酒店品牌在“论坛”上展示的“新中式酒店”和“轻奢酒店”设计,将传统园林、书画、茶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酒店空间,引发国际酒店业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效仿,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柔性输出”。

“文旅国际峰会”则聚焦文旅融合的前沿议题,2024年“峰会”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亲王、文旅省部长、国际组织领导400多人参会,达成了相关主题倡议。包括以前的《上海共识》、《三亚宣言》和《巴黎行动计划》等,都提出了“以文化为魂、旅游为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旅融合伙伴关系”。前几次的“文旅国际峰会”上,中国的“乡村旅游振兴”、“红色旅游创新”等理论成果和优秀案例已被纳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世界旅游组织的年度数据库,成为全球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样本。这种通过国际会议将中国实践转化为国际经验的过程,正是文化影响力“催生”与“裂变”的生动体现。

图片

五、支持民间力量打造国际平台,彰显大国文化自信

新时期,构建国家文化安全战略需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支持“民间机构领袖”打造更多“国际社团”和“世界级水平峰会、论坛”,这是彰显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潜移默化影响国际文化格局的必然战略选项。

民间力量具有创新活力强、市场敏感度高的优势,能够更灵活地对接国际社会的文化需求。相较于政府主导的官方平台,民间机构举办的国际会议更易规避意识形态偏见,以“第三方”身份促进文化对话。例如,中国民间社团发起的“全球文明对话论坛”,邀请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参与,围绕“文明平等与共同发展”议题展开讨论,打破了西方主导的“霸权国家文化”、“个人英雄主义文化”对话框架,为全球南方中小国家提供了表达诉求的平台,同时也让中国的“文明互鉴”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打造世界级水平“峰会和论坛”平台,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政府应建立健全民间国际社团的培育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际会议平台和“永久会址”,以及“世界酒店联盟中国总部基地”落户建设;同时,要引导民间机构立足中国文化特色,结合全球议题设置“论坛和峰会”多元主题,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可依托中国丰富的世界遗产资源,打造“世界遗产保护论坛”;围绕中医药文化,设立“全球中医药学峰会”,让中国文化元素成为“论坛和峰会”的核心标识。

些“峰会和论坛”等等平台的构建,最终要服务于大国形象的塑造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通过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中国可以将制度优势、经济成就、社会发展经验转化为文化驱动力,让“中国方案”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对于一些非主流文化的小国寡民,不应采取强硬的文化输出,而应通过平等对话、利益共享的方式,使其在参与中国主导的国际平台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先进性,逐步实现文化理念的“融化”与融合。这种基于尊重与共赢的文化影响,才是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最坚实的保障

结语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全球文旅融合”机构和世界级“论坛、会议”平台,既是文化交流和输出的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安全”的系统屏障。从达沃斯论坛的全球影响力到博鳌亚洲论坛的区域引领作用,从世界酒店论坛的行业渗透到文旅国际峰会的理念传播,这些平台的实践证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深度交流;不仅在于守护,更在于广泛影响。

未来,中国需在政府引导与民间参与的协同中,打造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平台,让中华文明在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这既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的贡献。通过这些民间的社团机构和“论坛、会议”平台,中国的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磅礴能量。

 

2025年7月13日于北京

 

 

 
 
 
图片

吴军林:著名文旅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酒店论坛之父、联合国经社部世界酒店联盟主席、国际旅游与酒店联合总会执行主席、文旅国际峰会暨世界酒店论坛组委会主席、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顾问、中爱国际文旅集团董事会主席、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副主席兼中国区联席主席、美国国际投资总会高级顾问、中国经济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联席主席、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更多新闻

 
图片
【WHA】【泛旅通讯社】【文旅杂志社】【文旅国际研究院】【文旅国际峰会】:
国际视野、行业声音、价值发布WHA是世界酒店联盟的简称。世界酒店联盟和泛旅文化集团是旅游和酒店业颇具影响力的文化、资讯、传媒、论坛(峰会)、奖项评选、品牌连锁加盟、投资管理、供应商产业链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泛旅通讯社、文旅杂志社、文旅国际研究院以及文旅国际峰会作为WHA合作联动的官方微信平台,分享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的旅游和酒店业行业资讯。欢迎您成为【WHA】【泛旅通讯社】【文旅杂志社】【文旅国际研究院】和【文旅国际峰会】官方微信平台的读者与作者,及时获取旅游和酒店行业诸多有价值的信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