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酒店杂志 > 经营管理 >

中国酒店管理实践述评

时间:2009-05-08来源:未知 作者:ready
21世纪中国酒店业的管理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也许正在催生一场新的酒店管理思想的革命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科学管理体系的诞生。
  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剧,WTO的临近,国外酒店管理集团更深层次的介入和更大规模的扩张,民营经济的成长与战略介入,饭店产业市场态势的变迁,伴随素质提升而来的从业者心态成熟,所有这一切都在促使着21世纪中国酒店业的管理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也许正在催生一场新的酒店管理思想的革命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科学管理体系的诞生。
一. 资本人格: 从"缺位"到"在位"
  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市场经济社会里,酒店企业资本及其人格化代表--企业家的存在是专业化酒店管理存在的前提。旅游企业家是旅游企业创新的源泉和生生不息的动力。专业化管理是为产权明晰的现代工商企业而存在的,酒店管理者是为旅游企业家的需求而存在的。企业资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看守人,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酒店管理的科学模式及其人格化载体的。现在随着民营经济的介入、国有酒店产权改革和市场进程的加快,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酒店市场上资本人格化代表正在由"缺位"向"在位"转化。其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居于中国酒店业主导地位的国有酒店群体利润最大化约束变得强硬了,这将直接推动民族旅游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育与形成。第二,民营经济和其他所有制成分的资本进入酒店业以后,迫切需要现代酒店管理模式及其人格化载体与它的市场化导向的经营机制相配套,酒店管理模式和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开始由市场交易表现出来。同时,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又是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保证。第三,所有?quot;在位"以后,它要求自己的酒店一方面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另一方面又要求酒店运营以资产保值和增值为价值取向。这将促使酒店管理者必须着眼于长期的战略管理,从而改变目前酒店管理中"重服务操作层面管理、轻经营层面管理"、"重短期微观运作、轻长期宏观管理"的低水平重复局面。
二. 管理主体:从"行政官员"到"职业经理人"
  长期以来,多数中国酒店管理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他/她是企业管理者,是经济人;另一方面他/她又是某一级别的行政官员,是政治人。其级别的大小由酒店主管理部门在政府序列中的位置确定,如省、部、委主管的酒店老总为副厅级或正处级,处级公司办的酒店老总为正科级等。实际上,这两角色的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是不可调和的。在"官本位"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角色冲突的结果是许多酒店的管理者不得不用七分的精力来揣测主管部门和上级官员的意图,二分的精力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只有不到一分的精力用于揣测市场和处理管理问题。随着观念的变迁、酒店企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剧、以及大量非官员背景,特别是接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和从业经历的经理人的加盟,管理者队伍的来源和价值取向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职业经理人阶层正在萌芽。其显著标志是:指导各级工作的经理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技术化和职业化;服务于酒店经理人的专业媒体如《现代酒店》和《中国旅游报》?酒店专刊"的读者群越来越大;专业性的协会、团体开始形成,并频繁举行各类专题的研讨会;酒店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那种从进入到退出经理人市场期间一直在一家酒店工作的观念正在成为革命的对象。近两年在从事酒店管理的教学、研究与咨询工作中,我常常怀着敬意与欣喜注视着一大批有激情、有才华、致力发展中国旅游产业和振兴民族酒店企业的管理者边工作、边思考,逐渐淡化自己的官员角色,努力通过业内流动和市场交易来完成自己职业经理人身份的转换。这一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因为各种级别的官员身份象征着稳定,象征着在酒店经理人市场?quot;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对于提升中国酒店管理水平来说,这一过程又是必要的--毕竟,在中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最为稀缺的是创新导向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从长期来看,只有旅游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才是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酒店业持续创新的根本所在。

三. 管理客体:从"事"到"人"
  随着客源市场变化、从业人员的成长和人力资源价值的提高,中国酒店管理的客体正在从对"事"的管理过渡到对"人"的管理。
  饭店管理是研究企业内外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领域,其附属层面可能会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上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对"人"的管理的另一层含义是对消费者的研究。中国酒店市场正在经历着涉外旅游主导型向国内旅游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与国外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者的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对酒店的价值预期存在着进程和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点。这就要求我们21世纪的中国酒店管理者必须下力气研究国内旅游者的消费模式,致力于产品、市场和酒店组织制度的创新。
  当然,强调对"人"的管理并不意味着管理者不再关注对"事"的管理,而是要通过"人"来实施对"事"的管理。
四.管理目标:从"产品"到"资产"
  酒店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做好来客的接待工作,还要做好市场份额的扩大工作,让更多的潜在顾客成为饭店产品的消费者。除此之外,更要做好酒店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经营工作。从更高层面上来看,一个优秀的酒店管理者必须把酒店企业本身也当做"产品"来经营。这就要求现有的酒店管理者与实践工作者必须熟悉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制度,并把思考的触角延展到企业外部的旅游市场、物业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通过资本运营、品牌发育、营销网络构建、人力资源培育等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来"经营"酒店,努力使自己所管理的酒店成为满足业主利益最大化需要的公众型公司。
五. 管理工具:从"经验"到"理性"
  只有当酒店管理的知识固化在科学管理模式这样的制度上,而不是内化在管理者的经验上,酒店管理的层次才能得以提高,才能推动管理转化为生产力。这就像锄头是耕作知识的物化,机床是加工知识的物化,大学是文化传承知识的物化一样,科学理性的管理模式是酒店管理知识的物化。如果我们总是过于强调酒店管理是一门只能依靠管理者自身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的"艺术",那么我们的管理水平就永远无法提高到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的层面上。因为"艺术"是人群中"天赋"随机分布的函数,它是无法通过学习得到的,也是无法通过系统讲授和重复练习得以传播的。这一命题的一个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如部门经理、总监、总经理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摸索。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的酒店管理者成熟了,他们已经走出了自身从业经历和经验的局限,走出了对西方酒店管理模式的崇拜和单纯的模仿,正在依靠东方文化特有的智慧,加上对科学管理知识的虚心学习,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理性精神及其载体。这方面的例子可以随手举出很多,如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的"双零动表单式管理模式"、福建福联大酒店的人性化服务与管理、深圳银湖旅游中心的标准化服务与规范化管理等。这样理性化的管理模式将是中国酒店管理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们的产生与拓展将带来中国酒店业崭新的天空。
六. 管理方案:从"零散"到"系统"
  管理方案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对酒店管理理性的系统建构之结果。一个完整的管理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管理理念、市场定位、发展规划、组织设计与运作、管理制度、服务项目、标准与程序,以培训、激励与控制为核心的督导方法与实践,等等。酒店管理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通过教育、培训与从业经历形成自己特有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是职业经理人进入酒店管理市场的入场券,它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系统,更主要的是它提供了酒店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的可度量的依据。目前中国酒店业正在超越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拷贝别人的管理模式阶段,转而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积淀和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案。
------分隔线----------------------------